文章封面
AI

🪢 窦娥冤·新编(By Claude)

2025-02-13
2025-02-13
5 min read

六月飞雪的第一年,知府张大人正和几位同僚围坐在暖炉旁。衙门从南方运来了一批珍贵的炭火,足够三个穷苦人家吃一年的口粮钱。

"这雪,还真是稀奇。"张大人咂着酒,望着窗外纷纷扬扬的白雪。"正好,让咱们这火锅更添几分风味。街上的贱民们都在叫苦,真是不会享受。"

"大人说得是。"师爷笑道,"这可是天赐的好时节。平日里想在六月吃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都不是那么回味,如今倒真是天遂人愿。再说了,这雪压坏了农户的庄稼,明年收粮时我们不就能多收些'救济款'了吗?"

堂上众人闻言都笑了起来。雪花飘落在窗棂上,映着室内的灯火,晶莹剔透。一碗碗上好的酒被斟满,又被饮尽。酒过三巡,有人醉醺醺地说:"那个窦娥,临死前不是说要六月飞雪么?这不是帮了我们的忙?"众人又是一阵大笑。

街上的百姓却不似他们这般逍遥。六月飞雪扰乱了农时,地里的庄稼结了层层冰霜。更可恨的是,衙门趁机抬高了炭火的价格,声称"天灾时节,物以稀为贵"。一些老人和孩子被冻得病倒,却求不来一副药方。城里新开的几家"御寒进补"的药铺,全是张知府的产业,价格更是平常的三倍。

商贩们也叫苦不迭,谁会在这鬼天气里上街采买?唯有那些在衙门当差的,依旧按时领着月钱,收着商户们的"孝敬",日子过得滋润。张知府的小妾们穿着崭新的狐裘,在雪中招摇过市。

到了第二年,大旱开始显现。

百姓们排着长队在城门口打水,每日限量供应。没有关系的,要排上整整一天。有钱的,花三倍价钱买"加急水票"。衙门派出差役查验水票真伪,没有水票就要挨板子。这水票生意,正是张知府和几个师爷合办的。

而知府衙门的水缸永远盈满,山泉水日日不断。张大人每日沐浴如常,院子里的荷花娇艳欲滴。他在后院挖了一口温泉池,名妓在池边轮番献唱。"这叫冰火两重天,"他得意地向幕僚们炫耀,"你们可懂这份雅趣?"

"这不是天谴,"张大人对来报案的百姓说道,"都是你们平日里积了太多戾气,上天才降下惩罚。说不定就是因为你们总是非议朝廷,才会遭此报应。"说着,他轻摇着镶玉的团扇,悠然地喝了一口冰镇酸梅汤,还不忘补充道:"散了吧,我还要去午睡,这天气,最适合睡觉了。"

到了第三年,城中的井水几乎干涸。有人想起了窦娥临死前的诅咒,私下议论纷纷。一个书生写了首诗,影射官府腐败。不出三日,就被扣上"妖言惑众"的罪名,全家流放千里。

当年判案的官员们,有的已经高升,官报上写着"妥善处理民间械斗案件,维护地方安宁"。有的依旧逍遥快活,每月摆几次酒席,宰杀肥猪,美其名曰"犒劳基层"。他们在雪天里吃着热气腾腾的火锅,在旱天里饮着清凉可口的泉水,还发布"安民告示":此乃天象,与民同甘共苦。

"老爷,"有一天,师爷小声问道,"您说这诅咒,是不是真的灵验了?"

张大人放下手中的茶盏,翘着兰花指擦了擦嘴角,笑道:"糊涼话!你看咱们这日子,可曾受过半点影响?这诅咒啊,只不过是那些贱民自己的劫数罢了。再说了,这诅咒对我们来说就是天赐良机!你算算这三年,光是救灾的银子,我们就赚了多少?那些商户为了活命,不更得乖乖地交保护费?"

城中百姓虽然怨声载道,可是在官府的威势下,也只能打掉牙齿往肚里咽。衙门口贴着告示:若有不法分子借天灾生事,定斩不饶。他们渐渐明白,天灾虽可怕,人祸更难防。那些掌权者,不仅在任何天象下都能活得逍遥自在,还能把灾难变成生财之道。窦娥的诅咒,反倒成了压垮穷苦人的最后一根稻草,成了官府敛财的绝佳借口。

三年后,大旱终于结束,六月的雪也不再飘落。可是城中的官场依旧如故,百姓的日子也并未见好。那些当年的冤案,早已被尘封在高高的衙门之内,再无人过问。张知府写了一封升迁报告,着重强调自己如何在"天灾"中安抚民心,保持地方稳定,很快又高升了。

临走前,他还写了一副对联,挂在衙门口: 上联:六月飞雪三年旱 下联:家资万贯数不完 横批:天佑善人

有时候,在夜深人静时,还能听到有人叹息: "窦娥啊窦娥,你的诅咒终究帮了谁?害了谁?这世道,连天谴都成了他们敛财的手段啊!"